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金門戰地巡禮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鮑世芳先生,民國三十九年自舟山來臺入伍,服役陸軍至六十四年退伍,轉服務民間公司至七十六年退休。
 
民國三十八年十月金門保衛戰,共軍在登陸前,砲火都往古寧頭的南山、北山和林厝三村轟去,惟恐國軍先行入村。等到共軍登陸進村時,國軍也開始砲擊這三村。南山、北山和林厝,一時成為「槍林彈雨」的主要目標。打到最後,兩軍短兵相接,近距離砍殺、投彈,直到敵軍全軍覆沒。
轉眼六十五年過去,戰場上幾已無跡可循,只有南山、北山和林厝三村,還留下斷垣殘壁、累累彈孔,滿目瘡痍的戰鬥遺跡,供後人憑弔。
馬山播音站碉堡,任務是對敵心戰喊話,期能瓦解敵軍士氣。
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前後,陸續有共軍投奔自由。印象最深的,是李顯斌義士駕駛米格二十一型戰機,飛抵臺灣,全國熱烈慶祝,美女獻花,長官頒獎,民眾把李顯斌抬得好高,全世界熱愛自由的同胞,為之振奮。當年的小小播音站,能撼動敵心,建立奇功,馬山之名遠揚,成為光榮碉堡。
太武山高砲陣地,是座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露天砲臺,使敵空軍難以凌空超越。砲陣地以鋼筋水泥建成,頂部用水泥加厚,堆上泥土,像座小山,種草蔓偽裝,在金門砲戰最激烈時,發揮了護衛戰地領空的功能。
在八二三砲戰戰況吃緊時,我國獲得美方八英吋大砲支援作戰,俟一切安排妥當,火砲運至金門加入作戰序列後,一砲打到對岸,轟得敵軍翻天覆地、震動山河,損失慘重,敵砲隨之沉寂。之後兩岸對峙局面逐漸緩和,大砲再無用武之地,留下的大砲陣地,也變成戰爭遺跡。
大、二膽作戰陣地碉堡,面對廈門灣,是金門最前線,距離大陸最近,用望遠鏡看得一清二楚,一旦敵砲發射,恐傷亡慘重。但「大膽擔大擔」,守護國土疆界,責任重大,即使守軍打到一兵一卒,也要與陣地碉堡共存亡。
大二膽守軍,忠於人民,忠於國家。經過多次戰事,碉堡被共軍摧毀,融入大自然,成為歷史戰蹟,而留給後人憑弔的,更是那一片報國丹心。
(點閱次數:6179)